通識教育目標
(一) 符應世界通識教育潮流
2002年10月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William C. Kirby呼籲學校對大學部課程作徹底檢討,並為改革組成工作小組及委員會。在經過數年的研究、討論及修正,該校終於在去年(2007年)5月由文理學院教師投票通過最後版本的報告書(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, 2007),闡明哈佛大學部通識教育課程的四大目標,包括:
-
讓學生日後參與公共事務作準備;
-
讓學生了解人類是傳統藝術、理念與價值的產物,也是傳統文化的參與者;
-
讓學生能具體批判性與建設性地回應社會的變化;
-
讓學生理解人們言行的倫理意涵。
報告書中同時說明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,要求學生必須在八類課程領域(subjectareas)中至少各修一門一學期的課,並分別列出八大類課程領域科目的標準及方針。這八類課程領域分別是:
-
美學與闡釋的理解(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);
-
文化與信仰(Cultural and Belief);
-
實證推理(Empirical Reasoning);
-
倫理推理(Ethical Reasoning);
-
生命系統科學(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);
-
物質世界科學(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);
-
世界社會(Societies of the World);
-
世界中的美國(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)。此一重大通識教育改革值得重視與借鏡,本校一向重視通識教育,通識教育改革亦參考此一潮流。
(二) 體現本校教育理念
國立臺南大學為兼具教育、人文、藝術、理工、環境生態與管理等六個學院的綜合大學。本校向來視學生為學校發展的重要主體,以符合「學生第一、教學為先」之基本理念。近年來,高等教育面臨外在環境變遷與競爭激烈,本校仍秉持教育「有教無類、因材施教」的最高原則,期盼培育出世紀具活力的國際青年、廣闊視野的世界公民、良好品格的職場工作者,並成為具備基本素養與學術專長皆優、競爭力優質的學習者。具體而言,使學生具備公民力、自學力、資訊力、創新力、溝通力、及就業力等六項能力。為符應本校上述教育理念,因此通識教育目標設定在培養學生基本素養,注重與專業融合,促進科際間相互瞭解、溝通與整合,並希望發展學生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,涵養其人文關懷情操,落實全人教育理念。
中長程目標
本校通識教育目標設定在培養學生基本素養,注重與專業融合,促進科際間相互瞭解、溝通與整合,並希望發展學生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,涵養其人文關懷情操,落實全人教育理念。目前規劃共同必修10學分(含中文閱讀與書寫、英文、體育)暨領域選修18學分(含文史哲藝術領域、社會脈動領域、生命科學領域、科技探索領域、國際視野領域(113學年度起領域調整)),共計28學分。 現況分析如下:
一、S(優勢)
-
具備28學分,占學生畢業學分近1/4
-
已完成課程調整,並於107學年正式實施
-
通識學習護照已實施,可補正式課程不足
-
通識課程教學實施正常
-
學校對兼任教師員額全力支持,並皆能依據專長聘用
-
入學學生素質良好
-
具有良好行政制度與運作
-
各系所支援、協調順暢
二、W(劣勢)
-
通識課程有待系統化
-
缺乏獎勵措施
-
欠缺專任師資
-
教師、學生對通識教育認知,仍待加強
-
大空間教室不足
-
校內資源投入有待提升
三、O(機會)
-
本校為南台灣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一員,有利跨校合作
-
本校參與雲嘉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,有利提升通識教育教學
-
教育部推展通識教育,普遍受各校重視
-
教育部通識教育網站建構完成,可供教師運用,有利提升教學品質
-
本校設有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中心,有助提升學校教師教學能力
四、T(威脅)
-
跨領域課程及師資稍顯不足
-
兼任教師仍有較高流動情形
【中程發展目標】
-
深化通識課程
-
補強現行課程
-
檢討核心課程
-
強化通識教師教學能力
-
加強宣導通識教育理念
-
落實自我評鑑改善項目
【中程執行策略】
-
建立課程外審制度
-
持續調整課程
-
開設倫理/品德/生命教育講座
-
辦理通識教育研討會及工作坊
-
規劃自我評鑑改善計畫並據以執行
【長程發展遠景】
-
通識與專業之融合
-
典範課程
-
出版通識教材
-
規劃跨領域課程
-
跨校合作(跨校開課/修課)
-
強化行政支援
-
爭取經費挹注教學(業務費/優通/其他計畫)